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背景。
(一)人口长寿、老龄化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巨大。
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口长寿,二是人口老龄化。一方面,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显著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已从1990年的68.55岁提高到2020年的77.30岁。另一方面,人口长寿导致老年人口增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人口比例为13.50%,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7181万人,比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60.43%。预计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持续。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全国总人口的28.1%,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2.1个百分点。
由于健康状况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恶化,老年人更容易患慢性病和严重疾病,导致对医疗产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例如,癌症的发病率正在上升,中国十大癌症的新发病率从2015年的3.00万增加到2020年的3.6百万。对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和细胞疗法等创新疗法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大大提高了个人对医疗保健产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中国人越来越重视健康和生活质量,更愿意为健康支出,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崛起,成为推动医疗保健消费升级的先锋力量。未来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中产阶级的增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双烯
(二)近年来国家政策加持,生物医学进入加速通道。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生物医学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生物医学发展的技术路线、生物医学研发生产规范、财政支持等。从总体方向政策来看,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生物医学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为战略重点,开发化学药物、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疗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随后,《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三五生物技术创新专项规划》强调,要突破新疫苗、抗体制备、免疫治疗等关键技术,抓住生物医药产业战略制高点。
十四五年初,《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中国将重点加强战略科技力量,在生物医学等重大创新领域建立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基因和生物技术等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加快生物医学、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从这份顶层设计文件来看,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表明,国家大力支持生物医学领域的创新,优势资源倾向于生物医学的研发;国家提出了生物经济的概念,明确加快了生物医学等产业的发展,再次强调了生物医学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地位。生物医学产业已成为全国力量的关键发展领域,从政策角度看,对生物医学产业长期有利。
二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区域集聚,近年来成为投融资热点领域。
上面提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背景,可以看出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生命力和成长性强的新兴产业,也是大健康产业中z具投资价值的子产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需求的增加和消费升级,生物医药行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行业规模来看,近年来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规模达到3.57万亿元。据中产阶级研究院预测,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规模将超过4万亿元,2025年将超过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8%左右。从区域分布来看,产业布局突出,区域集聚程度加强。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为核心、川渝、东北等中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跨国生物医药企业数量最多,在研发、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从投融资的角度来看,根据动脉网络的研究数据,生物医学近六年来一直是投融资的热门领域,年投融资总额保持正增长。在海外面,2021年上半年生物医学投融资总额约1264亿元,同比增长87%。2021年上半年国内融资总额达到440亿元,与2020年下半年444亿元基本持平。
(二)行业发展迅速,仍需正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但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解决。
1.自主创新能力弱,原研药和创新药比例低。
就全球生物技术专利数量而言,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占59%、19%和17%,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只占5%。因此,生物技术专利问题是目前我国生物医学的一大痛点期内难以打破国外专利封锁,不仅难以满足国民健康需求,而且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被动状态。目前,我国已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182种不同规格的基因工程药品和基因工程疫苗产品中,只有6类9种21种属于原创,其余均为仿制。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97%的生物医学都是仿制药。除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我国医药企业生产的现代生物产品大多是仿制药,质量低,趋于同质化。仿制药的特点是周期短,经济效益快,但效益背后的核心技术丢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容易被欧美国家卡住。
2.材料、设备、仪器、试剂耗材的研发严重依赖进口,短期内难以国内替代。
首先,在研发材料方面,细胞模型被称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原始芯片。目前,中国主要依靠从欧美进口。一旦供应被切断,它将面临缺乏核心的问题。例如,用于发酵和细胞培养的原始细胞来自美国,中国尚未实现国内替代。一旦对方断供,许多依赖细胞培养的生物医学公司将面临没有种子的危险。其次,在高端研究仪器方面,我国生物医学实验室涉及的微观定性定量仪器设备和原材料大多来自进口,如基因测序仪、引物合成仪器、质谱仪、电镜、核磁共振仪器等。高端研究仪器严重落后于欧美日等国家。以基因测序领域最核心的设备——基因测序仪为例,全球市场份额近90%掌握在两家美国生物公司,而国产测序仪在性能和技术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最后,大部分试剂耗材来自欧美进口产品。据统计,进口产品约占总需求的80-90%,尤其是酶制剂、蛋白质、抗体、IVD诊断试剂、荧光染料、基因测序试剂等。试剂耗材主要垄断在欧美几大品牌厂商手中。国产试剂耗材在技术水平、质量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短期内难以替代。
3.与国际生物医学应用相比,数字技术仍存在差距。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作为生物医学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产业。从产品研发筛选到患者互动模式,将为生物医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巨大帮助。但与国际相比,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中,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目前,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应用仍然很少,主要集中在医学影像学上。相反,药物研发的应用在欧美更为流行。因此,国内医药企业需要提高数字化能力,增加创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自身业务发展。